登录 注册

哈尔滨开展智能制造等六方面试点示范 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15日,中国工程院院长、院士周济,哈尔滨工业大学院士蔡鹤皋,703研究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院士闻雪友,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院士杨宝峰,国务院参事、质检总局原总工程师张纲等国家工信部会同中国工程院及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的10名专家,对哈市开展“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申报工作进行现场考察与评估。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胡亚枫、哈尔滨市副市长智大勇陪同专家组一行先后对万鑫石墨谷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松北高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现场考察并听取相关情况介绍。

考察过后,中国工程院院长、院士周济主持评估会议并发表讲话。工信部规划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了相关情况。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胡亚枫胡亚枫,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市长宋希斌分别致辞。哈尔滨市副市长智大勇就哈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情况作专题汇报。

据了解,自“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布以来,哈尔滨市积极组织开展科学编制《“中国制造2025”哈尔滨行动计划》,用政策支撑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申报,促进产融合作发展,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等“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相关工作,借此大力推动哈尔滨制造业跨上新台阶,实现“制造强市”目标。

据介绍,《“中国制造2025”哈尔滨行动计划》首次明确哈市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发展三大板块,开展六方面试点示范,实施七项行动,组建十大产业联盟,建设十大平台,打造十大产业集群的“367111”行动计划。为推动《行动计划》有效落实、更具有可操作性,哈市又编制出台了工信领域互联网+制造业、汽车、机器人、绿色食品等10个配套子规划,“1+10”的制造业规划体系正在形成。

哈市将开展协同创新网络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质量品牌提升;智能制造;产业开放合作;产融结合等六大试点示范。打造一批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一批多功能公共服务平台即“三个一批”,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网络;从企业、产业、园区等三个层面共同发力,以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绿色制造体系的主要内容,全面推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促进制造业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发掘哈尔滨绿色食品产业潜在优势,把质量品牌作为竞争力提升的核心,进一步推进检验检测等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更高更国际化质量标准体系和控制体系,以品质促品牌,达到整个产业升级的目的;将智能制造作为哈尔滨制造业提质增效重要着力点,从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园区等多个层面进行试点,探索发展和提升路径,为哈尔滨乃至全国制造业智能改造提供样板;将改革开发作为推进哈尔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抓手,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着力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产业分工,加强与国内先进地区对接,打造哈尔滨全方位对外开放、对内合作的新格局;通过引导制造业资源、政策资源与金融资源深入对接,营造产业与金融良性互动的生态环境,提高金融服务制造业发展的能力。

同时,着力打造航空装备、电力装备、生物医药、汽车、燃气轮机、现代农机装备等六大具有较强产业基础的优势板块,加快壮大智能装备和机器人、增材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船舶装备、节能环保等六大依托科技创新引领的新兴板块。在主要任务和发展路径上,重点在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进质量品牌提升、推进智能制造、打造跨区域产业开放合作战略支点、制造业转型升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在产业空间布局及主要载体建设上,重点打造航空装备、电力装备、汽车、燃气轮机等十大产业集群和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机器人等十大产业联盟,形成优势产业集聚基地。

此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协同创新网络,健全科技金融体系,挖掘高校及科研院所创新潜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以“高精尖缺”为导向,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选人、育人、用人机制,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强化产业基金的支持力度,营造政策软环境,构建“1+8+N”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2020年,形成服务高效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提升要素供给能力,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来源:低碳工业网 阅读量:9712 |   收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