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解读

1月24日,在国家能源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电力司有关负责人就《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以下简称《规划》)接受了中电传媒记者采访,从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现状和问题以及推动该项工作的方向目标、推进策略、支持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解读。

  问: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取暖的现状如何?

  答: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上指出,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关系北方地区广大群众温暖过冬,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

  由于我国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特点,长期以来,北方地区冬季取暖以燃煤为主。截至2016年底,我国北方地区城乡建筑取暖总面积约206亿平方米,其中燃煤取暖面积约83%,取暖用煤年消耗约4亿吨标煤,其中散烧煤(含低效小锅炉用煤)约2亿吨标煤,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同样1吨煤,散烧煤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是燃煤电厂的10倍以上,散烧煤取暖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各种清洁取暖方式全面替代散烧煤,对于缓解我国北方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冬季大气污染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问:清洁取暖的概念和范围是什么?

  答:一直以来,各方对清洁取暖的理解较为模糊,思路上有诸多分歧,部分地方将其等同于“煤改气”、“煤改电”,整体推进效果差。对此,《规划》首次明确了清洁取暖的概念和范围。清洁取暖是指利用天然气、电、地热、生物质、太阳能、工业余热、清洁化燃煤(超低排放)、核能等清洁化能源,通过高效用能系统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取暖方式,包含以降低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为目标的取暖全过程,涉及清洁热源、高效输配管网(热网)、节能建筑(热用户)等环节。

  在我国当前国情下,清洁取暖绝非简单的“一刀切”去煤化,而是对煤炭、天然气、电、可再生能源等多种能源形式统筹谋划,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热源侧的单方面革新,而是整个供暖体系全面清洁高效升级。

  对于社会广泛关注的煤炭、天然气、生物质清洁利用等问题,《规划》明确指出,只有集中使用、达到超低排放、接近天然气洁净水平的才是清洁化燃煤供暖,而且必须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天然气锅炉和壁挂炉要重点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生物质热电联产应实现超低排放,在城市城区生物质锅炉要达到天然气锅炉排放标准。

  问:《规划》就推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明确了哪些具体目标?

    答:《规划》提出,到2019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50%,替代散烧煤(含低效小锅炉用煤)7400万吨。到2021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替代散烧煤(含低效小锅炉用煤)1.5亿吨。供热系统平均综合能耗、热网系统失水率、综合热损失明显降低,高效末端散热设备广泛应用,北方城镇地区既有节能居住建筑占比达到80%。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雾霾严重城市化地区的散煤供暖清洁化,形成公平开放、多元经营、服务水平较高的清洁供暖市场。

  此外,鉴于北方地区冬季大气污染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最为严重,“2+26”重点城市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且所在省份经济实力相对较强,有必要、有能力率先实现清洁取暖。《规划》针对这些城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年,城市城区全部实现清洁取暖,县城和城乡结合部清洁取暖率达到80%以上,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60%以上。

  需要指出的是,清洁取暖是循序渐进的长期工作,难以一蹴而就,到2021年仍将有一定比例的地区沿用原有取暖方式,或采用相对清洁的过渡方式。

  问:推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的原则是什么?

  答:一是坚持清洁替代,安全发展。以清洁化为目标,重点替代取暖用散烧煤,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同时也必须要统筹热力供需平衡,保障民生取暖安全。民生和环保两方面都要抓,不可顾此失彼。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居民可承受。清洁取暖不是“一刀切”,应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等条件及大气污染防治要求,结合区域特点和居民消费能力,做到“资源用得好、财政补得起、设施跟得上、居民可承受”,用合理经济代价获取最大的整体污染物减排效果。

  三是坚持全面推进,重点先行。取暖是北方基本民生需求,雾霾天气是大范围区域性污染,“抓大放小”、“以点带面”的方式不适用于取暖散烧煤治理。因此,清洁取暖工作要综合考虑大气污染防治紧迫性、经济承受能力、工作推进难度等因素,全面统筹推进城市城区、县城和城乡结合部、农村三类地区的清洁取暖工作,应当“分类施策”,不可“挑肥拣瘦”。“2+26”重点城市位于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人口总量大、供暖用能多,这些地区的清洁取暖是重点优先解决的问题。

  四是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实践经验表明,单纯以政府为主的清洁取暖面临巨大补贴压力,难以在北方地区全面推广。必须充分调动企业和用户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发现市场机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整体成本。同时,各级政府也要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科学高效的政府推动责任体系,为清洁取暖市场体系的建立创造良好条件。

  五是坚持军民一体,协同推进。地方政府与驻地部队要加强相互沟通,建立完善清洁取暖军地协调机制,确保军地一体衔接,同步推进实施。军队清洁取暖一并纳入国家《规划》,享受有关支持政策。

  问:推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应该选择什么策略?

  答:清洁取暖方式多样,适用于不同条件和地区,且涉及热源、热网、用户等多个环节,应科学分析,精心比选,全程优化,有序推进。《规划》从“因地制宜选择供暖热源”、“全面提升热网系统效率”、“有效降低用户取暖能耗”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清洁取暖的推进策略。热源方面,全面梳理了天然气、电、地热、生物质、太阳能、工业余热、清洁化燃煤(超低排放)等各种清洁取暖类型,对每种类型的特点、适宜条件、发展路线、关键问题等进行了重点阐述。热网方面,明确有条件的城镇地区优先采用清洁集中供暖,加大供热系统优化升级力度。用户方面,强调了提升建筑用能效率,完善高效供暖末端系统,推广按热计量收费方式。此外,《规划》对热源、热网和用户侧的重点任务也设立了相应的发展目标。

  总体而言,清洁取暖的推进策略必须突出一个“宜”字,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宜可再生则可再生,宜余热则余热,宜集中供暖则管网提效,宜建筑节能则保温改造。即使农村偏远山区等暂时不能通过清洁供暖替代散烧煤供暖的,也要重点利用“洁净型煤+环保炉具”、“生物质成型燃料+专用炉具”等模式替代散烧煤。

  当前国情下,应充分认识到煤炭清洁利用的主体地位和“兜底”作用,不能将散煤治理等同于“无煤化”。清洁燃煤集中供暖是实现环境保护与成本压力平衡的有效方式,未来较长时期内,在多数北方城市城区、县城和城乡结合部应作为基础性热源使用。对于资源总量有限、补贴需求较大的天然气、电等取暖能源,应该多用在清洁集中燃煤不能胜任的,或者环保要求最严格的地区,“好钢用在刀刃上”。

  问:《规划》对下一步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做出了哪些部署?

  答:清洁取暖工作涉及能源供应、价格机制、财政支持、环保监督、公用设施等多项内容,归属于不同主管部门,而农村取暖的管理职责一直以来又模糊不清。因此,《规划》从国家-地方-企业层面明确了任务分工。国家部门做好总体设计,指导推动,做好相关政策的统筹衔接;地方政府各级政府明确主管部门,精心组织实施;企业承担供暖主体责任,提供优质服务。

  《规划》提出专门设立清洁取暖规划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协调推进《规划》执行;各地方也要明确专门机构组织开展清洁取暖工作,建立常态协调机制,加强政府部门间及政企协作。此外,对于农村清洁取暖,《规划》还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明确责任部门,建立管理机制,改变农村取暖无规划、无管理、无支持的状况。

  正是因为清洁取暖涉及面广、路线多样,无法一套模式全国复制,各地方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经济可行、环保高效的清洁取暖实施方案尤为重要。下一步,各省(区、市)要按照《规划》统一要求,组织编制省级清洁取暖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提出资金来源和使用方法,落实《规划》要求。各市(县)也要编制市(县)级清洁取暖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国家规划和省级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抓好具体落实。

  问:下一步,将对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提供哪些支持政策?

  答:资金方面,中央财政将充分利用现有可再生能源发展、大气污染防治等资金渠道支持清洁取暖,鼓励各地方创新体制机制,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资金投入,对技术方案、生态保护、环保排放等不符合规划标准的项目,不给予补贴。价格机制方面,综合采取完善峰谷价格制度、优化居民阶梯价格政策、扩大市场化交易等支持政策降低取暖用气、电成本,合理确定清洁取暖价格。集中供暖方式改革方面,围绕优化区域集中供暖,提高供热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做好供热节能管理。

  当前,各地清洁取暖的推进方式大多依赖政府补贴和行政降价,财政压力较大。以北京“煤改电”为例,每户每年10000度电补贴指标,每度电补0.2元,如按此补贴强度推广到所有北方地区,光运行费用就需要每年2000-3000亿补贴,这还没考虑巨额初投资。我国居民用电、用气价格包含交叉补贴,行政降价与财政补贴异曲同工。

  因此,通过财政补贴、行政降价完全覆盖清洁取暖成本并不切实际,需要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发现红利。以20蒸吨燃煤小锅炉改造为例,“煤改气”后成本将增加1倍左右,但如果将小锅炉供热区域整合成一个大型供热网,用现有超低排放热电联产机组承担基本热负荷,保留部分锅炉“煤改气”后辅助调峰,打通上下游形成专业化热力集团,减少中间环节,则成本基本无需增加,污染物控制水平和供热质量大幅提高。

  此外,“清洁热”应该有“清洁价”,只有价格适当体现成本才能培养用户节能习惯,消除“边供暖、边开窗”等浪费行为。反过来,行为节能又能促进清洁取暖的推广应用。以“煤改电”为例,相同供热量下,用电成本(按民用电价,不考虑额外补贴)一般是用煤成本的3-5倍,但如果在学校这种间歇性取暖的场所,每年最寒冷的时候有40多天寒假无需供暖,其它时候也可白天供暖晚上保温,只要充分发挥电供暖随用随开、运行灵活的天然优势,供热量和用电量将只有常规情况的一半以下,成本压力大幅减轻。

  从本质上看,推进清洁取暖的内在动力是政策引导下取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运用财政、价格政策作为“药引子”,建立良性市场环境,保障基本民生需求,落实重点环保任务;企业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发现市场优化配置资源带来的红利,提高清洁供暖质量;用户建立绿色集约的现代化用能习惯,真正实现“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完全指望财政补贴、“等靠要”政策将无法做好清洁取暖,各地方必须深入挖掘潜力,勇于改革创新,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清洁取暖模式。


来源:低碳工业网 阅读量:7425 |   收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