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供应链提出背景
理论界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绿色供应链概念的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该协会进行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于1996年提出绿色供应链(Green Supply Chain,GSC)是“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其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可见,绿色供应链在强调企业自身绿色化的同时,还侧重供应链节点上企业的协调与合作,考虑产品从设计、采购、生产、营销、物流、回收全生命周期的节能环保问题。
工业革命两百多年来,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为基本特征的黑色发展模式,在推动经济增长、为社会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环境污染、能源资源枯竭、极端气候变化等多重危机,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当人类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全球产业结构逐步呈现出绿色化趋势。一个产品从最初设计到最终销售给消费者,涉及到整个供应链上所有相关企业的活动,绿色供应链是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要求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把绿色化融入工业发展进程中,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实现工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一同成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国积极推进工业领域绿色供应链建设
1.政策与行动
2014年11月11日,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提出“建立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批准在中国天津建立首个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示范中心”。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在“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章节中明确提出“打造绿色供应链”,拉开工业领域绿色供应链建设的序幕。
2016年,《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在第六项任务“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发展壮大绿色制造产业中”对“打造绿色供应链”做了详细阐述。之后又相继发布了《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绿色制造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财政部 工信部关于组织开展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工业领域绿色供应链建设的目标、任务,引导工业企业提高对绿色供应链的 认识和重视,积极建设绿色供应链。
特别是《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要求》(以下简称《评价要求》),是首个对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规范指导的文件,《评价要求》着眼于产品全生命周期,对涉及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五个关键环节(确立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实施绿色供应商管理、强化绿色生产、建设绿色回收体系、搭建绿色信息收集监测披露平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要求,并建立了由六个一级指标、二十个二级指标组成的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企业在绿色供应链建设过程中进行自评价。指标体系和表1所示。
在政策文件的指引下,2016年9月率先开展了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包含四项建设内容,其中之一就是绿色供应链。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在绿色供应链领域,建立绿色供应链标准,创建绿色供应链。为了进一步加大对绿色供应链及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11月份工信部、财政部开展了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建设,项目计划用三年时间(2016-2018年),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重点解决机械、电子、食品、纺织、化工、家电等行业绿色设计能力不强、工艺流程绿色化覆盖度不高、上下游协作不充分等问题,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企业组成联合体实施覆盖全部工艺流程和供需环节系统集成改造,支持企业与供应商、物流商、销售商、终端用户等组成联合体,联合体企业共同应用全生命周期资源环境数据收集、分析及评价系统,建设上下游企业间信息共享、传递及披露平台等,形成典型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和实施路径。2016年第一批有83个项目拟入选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名单,其中十个是绿色供应链项目。
2.下一步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思路
绿色供应链建设首先在产品量大面广的汽车、电子电器、通信、大型成套设备等行业发展,以企业为主体,试点示范为抓手,标准体系和公开透明的第三方评价机制为基础,发挥市场的驱动力和财政政策的激励作用,政府积极引导。核心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创建绿色供应链,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通过绿色供应链试点建设,将在信息通信、汽车、家电、防治等行业培育百家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到2020年,在重点行业初步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取得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