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省着力培育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瞄准重点领域、加快改革开放,创新驱动扎实推进,成效显著,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但是依然存在创新主体不强、平台不多、人才不足、机制不活、环境不优等问题。如何突破创新驱动的发展瓶颈,早日建成中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强省建设?为此,我们特邀有关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创新驱动步伐坚实

●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幅创历史新高。

●9个省辖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城市,数量居中部六省首位。

●目前我省两院院士、国家创新人才、中原学者等高端人才突破百名。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希望河南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及竞争力,着力打好四张牌。创新驱动不仅是其中重要的一张牌,而且还是产业升级、城镇化、基础建设等三张牌的动力之源。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创新驱动摆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持续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创新支撑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转型步伐加快

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创新型龙头企业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实施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行动计划,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227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56家,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208家,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幅创历史新高。

支持本地研究院所及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洛阳中科信息产业研究院、新乡市电池研究院等为当地产业创新发展、破解关键技术瓶颈提供有力支撑。推进中国航天郑州军民融合产业研究院、洛阳华东理工大学研究院、中国(新乡)小麦产业研究院等一批高层次新型研发机构加速落地。

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目前我省两院院士、国家创新人才、中原学者等高端人才突破百名,杰出人才和杰出青年达到近千名,创新型科技团队超过600个。2017年新设立院士工作站41家,引进43位院士及科研团队307人进站工作,计划开展合作项目112项,项目总投资10.28亿元。推荐6人新入选国家“万人计划”。

创新基础更加扎实

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争取我省优势创新团队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地下基础设施非开挖技术国家联合研究中心和动物免疫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列入科技部计划。目前,我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到14家。

加速省级创新平台布局。围绕全省重点产业和领域需求,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省级创新平台296家,新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1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5家。目前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136个,其中国家级84个;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616个,其中国家级4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8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84个。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科技部联合启动“创新引领中原”活动,举办五届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和两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新建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专业化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393家,其中国家级116家,孵化企业1万家以上,涌现了清华激光、uu跑腿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速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功能性新材料等6大关键领域启动重大科技专项22项,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60项;带动项目总投入11.37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形成了明显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其中超硬材料占全国市场的80%以上,高温功能材料占30%以上,新能源客车占30%左右。2017年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近70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6.1%,其中郑洛新三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1.5%,高于全省5.4个百分点,有效推动了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结构调整。

高新区建设快速发展。推动高新区建成高新企业聚集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成果转化的基地,大力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开展高新区“二次创业”工程。新建洛阳高端装备制造、许昌电力电子装备等8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产业基地。信阳、许昌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全省国家级高新区总数达到7家。

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科研人员薪酬分配政策,出台国家科技奖励省级配套标准,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网络评审,推行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开展“科技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创风险投资基金等科技金融业务,成立中国郑州(创意产业)快速维权中心,设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550亿元,同比增长13.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带动银行信贷支持我省中小企业662.81亿元。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到119243件、55407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2件,专利质押融资总额突破42亿元,培育省级知识产权强企129家。9个省辖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城市,数量居中部六省首位。

推进自创区科技创新。着力抓好自创区生物育种、通信技术、工业CT、超级电容等四大创新突破性项目,实现自创区核心区183项事项与省直部门联通,推进自创区辐射区遴选布局工作,初步构建起“3+N”自创区空间发展布局。目前,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1/3,技术合同交易额占全省90%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占全省60%以上。

推进开放式创新。打造“一基地一中心”对外开放窗口,举办自创区国内国外推介会,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开通技术市场工作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中国(郑州)国际创新创业大会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等。全省引进或共建研发机构及技术转移中心15家,新建国家联合实验室31家,新培育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1家。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76.9亿元,同比增长29.9%。

实施创新驱动的难点与瓶颈

●缺少重大产业链关键环节攻关能力,未能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产业集群。

●多元化、常态化投入机制还未建立,资金投入总量偏低,规模投资较小。

●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等大众创新平台少。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科技创新发展中还存在创新主体不强、平台不多、人才不足、机制不活、环境不优等困难和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下更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创新型龙头企业量少个小。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1万余家,而我省只有2270家,占比不足全国的2%;研发能力弱,缺少重大产业链关键环节攻关能力,未能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产业集群;规模小,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有110多家,百亿元以上仅有4家,在科技部发布的164家独角兽全名单中,我省未有一家入选。

企业自主创新活力不足。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驱动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我省企业创新意识总体不强,创新活力普遍偏低。我省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仅为37.6%,尚有62.4%的企业没有创新活动,企业R&D(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占主营收入比重与国家标准相差4倍。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目前我省还处在改进技术为主的创新阶段,自主研发技术能力不足。以专利、知识产权发明数量为例,2016年我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87件,远低于国家5.5件/万人的标准。

创新型人才亟待集聚

创新型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我省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创新战略人才、科技团队数量不足,全省R&D人员为61964人,数量居全国第9位,企业R&D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仅为2.6%,万人R&D人员数为7.3,仅达全国标准的42.5%。全国1500多位两院院士中我省仅有27人,尚不及邻省陕西、湖北的1/2。2013年以来,我省新入选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等高层次人才仅13人,居全国第22位,与周围省份的差距巨大。


来源:人民网 阅读量:8370 |   收藏
相关阅读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