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案例看东莞污染防治成果

十佳案例看东莞污染防治成果

绿色制造->绿色制造动态->典型报道->正文

近日,广东省东莞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东莞市环委办)通报东莞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典型案例”十佳案例,零散工业废水管理立法、生态环境一网统管等10个案例成功当选。

据了解,2023年底,东莞市环委办在东莞全市范围内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典型案例征集,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和优秀案例,探索构建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模式经验,更好地发挥典型示范和价值引领作用。本次共报送52个建设项目,评选出10个十佳案例、10个优秀案例。

零散工业废水管理立法全国首创

2023年4月1日,《东莞市零散工业废水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开启了国内对零散工业废水依法规范管理的先河。

零散工业废水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日均产生量未超过3吨,不属于危险废物,且经批准或者备案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明确或者排污许可证、排污登记表登记载明需要转移处理的工业废水。《条例》创新提出废水处理设施“共享”理念,零散工业废水通过转运集中处理,配套建设零散工业废水处理中心,允许企业将产生的零散工业废水委托有处理能力的第三方进行统一处理,为企业处理工业废水提供了一条新路径。2023年,东莞全市累计转运处理零散工业废水约32.09万吨,日均处理约879.18吨。

在东莞冠谊化妆品有限公司的工业废水收集站,配备了废水收集桶、数据传输等装置,企业还特意在废水收集桶上设置了警戒线。“一旦收集桶的工业废水达到了警戒线,就会联系第三方来转运。”公司环境健康安全部经理莫建锋说,“政府监管省心,我们企业生产也放心。”

据了解,东莞市构建零散工业废水管理平台、信息化监控系统两大平台,闭环监管零散工业废水排放及处理。一方面,通过零散工业废水转移合同、计划申报、转移联单等废水收运环节,进行动态实时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安装工业用水水表、储存量计量设备、视频监控、车载GPS等监控设施,依托“人防+技防”的信息化手段,做到对零散工业废水的全过程监控。

数智赋能助力生态环境一网统管

近年来,东莞市通过信息化赋能推动污染治理,完善水、大气、土壤等全环境要素的全面监测,加强污染源数据监控,辅助生态环境工作开展。2023年,东莞市生态环境指挥调度平台共接入异常预警任务7.241万个,通过四级联动管控机制处置7.107万个,处置率达98.15%。

在“数字政府”整体框架下,东莞市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赋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建设绿美东莞为目标,以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重点,突出资源环境承载力刚性约束,构建东莞市生态大数据智能监管平台,从建设指挥调度中心、推进环境数据融合、开发污染管控应用平台、构建联动协同监管机制、提升业务管理智慧服务等维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其中,在大气环境方面,东莞市通过大气蓝天保卫战子项目与指挥调度系统联动管控,精准定位1/3/5公里工业污染源和道路污染源,提供0天—7天和0天—30天的3×3、9×9、27×27公里多种精度的预警预报,实现镇街一级的环境空气质量预判。通过借助联动管控工作机制,东莞市提前部署合理的错峰生产措施、区域污染防控等应急措施,实现达标管控。

在水环境方面,东莞市根据“河—厂—网—地—源”的空间逻辑链,结合管网点位监测数据与智能溯源模型,动态判断水质污染成因,快速锁定污染源头的上游污水管网和排水地块,实现管网水质预警和自动溯源,多次成功溯源打击偷排涉总磷废水、涉酸性高浓度废水、泡沫水等行为,有力震慑了区域非法排污企业。

做活水文章

东莞市围绕“全流域、全天候、全河段”综合治理目标,构建治理责任闭环、污水处理闭环、长效管理闭环等管理模式,促进水环境质量改善。2023年,东莞4个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7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率为71.4%,内河涌消除劣Ⅴ类比例为80.3%。

从清澈见底,到上榜全国黑臭水体名单,再到海绵城市改造示范,流经东莞4个镇街的黄沙河见证了东莞的发展变迁。经过水污染治理和河道生态修复,黄沙河已成为一条标志性生态景观河。

黄沙河东城段河道整治工程于2015年正式启动,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堤防工程、清淤及淤泥处置工程、截污工程、生态景观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等。2018年12月,这一河段水体消除黑臭,目前水质保持Ⅲ类或Ⅳ类。如今,走在黄沙河东城段岸上,脚下是彩色透水地坪,沿岸灵活采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等多种形式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在保护河流生态性的基础上,还起到蓄渗雨水、削减洪峰、过滤水体和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

整治后大受市民群众好评的还有沙田镇穗丰年水道。穗丰年水道经过清源、疏浚、截污、防洪等综合整治,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河面碧波荡漾,白鹭飞舞。在河道两岸种植了红树林植物和莞草等特色植物,形成一片独具特色的生态湿地。在人文景观设计上,穗丰年水道加强人与自然的融合,两岸以浓郁的疍家文化、龙舟文化等传统文化凸显碧道亮点,建设独立的车行道路、绿道系统,增加车行道路、绿道约60公里。

海心沙资源循环利用与垃圾分类教育一体化项目

东莞市海心沙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是全国首批50个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之一,也是广东省第一个、目前唯一的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海心沙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集废物处置与利用、环保技术研发与转化、环保产研教等于一体,基地实现了水、电、蒸汽、天然气等四类资源循环利用,而且处置废物过程中产生的炉渣、飞灰、臭气等三类二次污染物全部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实现资源循环使用与污染物协同处理。目前,基地每年可处置固体废物约200万吨,其中包括危险废物三十八大类共33.459万吨。

东莞市依托海心沙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将环境治理和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资源循环利用与垃圾分类教育一体化建设模式。

在环境治理上,基地协调麻涌环保热电厂、海心沙环保热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等设施,实现生活垃圾高效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同时,积极探索厨余垃圾沼液沼渣资源化利用、黑水虻处理三相分离出来有机质、鸵鸟养殖处理果蔬垃圾等试验,提高资源化效率。

在环境教育上,基地以循环经济环境教育基地为载体,依托已有的环保设施,实施设施开放科普教育,深入开展垃圾分类等多维度环境教育。针对不同人群,开设《垃圾去哪儿》《垃圾变变变》《餐厨垃圾的前世今生》等16个垃圾分类专题课程。深入推动垃圾分类教育“进校园、入社区”“进机关、入企业”,把垃圾分类教育推广到全社会。

石马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黑天鹅造访,白鹭成群,经过系统治理,昔日的“乌龙江”石马河,如今面貌焕然一新。流域内107条河涌全面稳定消除黑臭,雨污分流系统基本建成,基本完成进村入户管网改造。

石马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多专业的复杂系统工程,包括管网工程、管网畅通工程、支流河涌生态修复工程、支流河涌综合整治工程、干流防洪及专项工程、景观提升工程等多类型工程,且其施工规模之大、现状本底调查之多、水质目标要求之严格,也是极大的挑战。

东莞市对石马河流域综合治理采用大兵团作战模式,充分发挥“EPC+O”(即设计、采购、施工+运营)模式优势,创新“一张网、一张图、一中心、一平台”的顶层设计,打造流域“信息数据一体化、数字呈现一体化、业务管理一体化、综合服务一体化”管控平台,确保全流域统筹、全流域治理、全流域监测、全天候监督、全过程管控。

在治理措施上,东莞市以“两监测、两平衡、一分析”为基础,以水环境模型为载体,根据石马河流域特点划分流域控制单元,并建立各控制单元与排污口的一一对应关系,进行水环境容量核算,将污染削减分配到各控制单元,建立各控制单元与水质达标的敏感性关系排序,提出“管网完善、河道整治、生态修复、景观提升、智慧管控”五大治理措施;统筹考虑各控制单元污染削减需求及工程实施难易程度,紧扣水质目标要求,近远结合、科学安排施工进度,实现石马河流域综合污染指数逐年下降。

坑塘荒地变身滨海生态公园

深圳、东莞界河茅洲河一路奔流入海。入海口的一侧,一座贴近滨海风光的生态公园——东莞市东宝公园二期项目即将建成并对外开放。

沿着茅洲河延伸的休闲步道,繁花绿草一路相随,站在观海平台远眺,大海更是无边无际。“以前这里是一片坑塘荒地,土壤盐碱化严重,岸线海水侵蚀明显,环境景观较差。”东莞市滨海湾新区党工委委员杨永强介绍,自2020年起,滨海湾新区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如堤防改造,实现堤内湿地的排洪防潮和海水交换功能;湿地构建,结合岸线潮汐水位种植红树、半红树植物,增加生物栖息地,丰富岸线生态系统;土壤改良,对场地进行控排盐碱处理,并补充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为东宝公园植物生长创造较好的土壤环境。经过整治,这一区域修复岸线长度450米,海堤生态化350米,滨海湿地恢复面积6000平方米。

按照规划,东宝公园在功能分区上划分为亲海区、生态形象展示区、户外休闲区、社区康体运动区,既充分展示了生态保育、海滨湿地形象,又保障了市民亲海与运动空间等需求。

在建设方面,东宝公园分为两期。一期是海堤生态建设工程、海岸植被生态修复工程、生态美化建设工程和滨海湿地生态建设工程,已在2020年12月建成并对外开放。二期项目在一期的基础上优化配套设施和完善服务功能,更好地满足市民休闲、娱乐、观光、科普等多种需求,使东宝公园成为一个功能丰富的综合性湿地生态公园,预计今年五一对外开放。

松山湖创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机制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是办理土地收储、土地供应等用地手续前必不可少的一环。为加快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东莞市生态环境局松山湖分局针对未利用建设用地,简化建设用地管理及出让程序,提前了解辖区内土壤污染状况,提高土地出让效率,提出先“零售”转“批发”土壤调查、后“批发”转“零售”地块利用的工作新思路。2023年,松山湖辖区完成“批发式”备案地块29宗,总面积达2350亩。

据了解,“批发式”土壤调查有别于过去根据用地申请单个地块开展土壤调查的模式。这种新模式对所有地块一起开展土壤环境状况摸查,取得“批发式”的土壤调查成果;而在用地阶段,则采用“零售”的方式,将污染识别成果已备案的地块逐个使用或将单个大面积的地块切割成多个小地块使用,无须另外开展土壤调查。

“省时、省事、省钱。”东莞市生态环境局松山湖分局局长刘永配表示,“批发式”土壤调查有助于有关部门进一步掌握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基础数据,并提前筛选出存在土壤环境污染风险的地块,以提前制定地块土壤环境风险管控措施,控制土壤环境风险,保障土壤用地安全。这种工作模式也为有关部门赢得工作主动,提高土壤调查效率。后续如有地块出让需求,地块属于已备案地块红线范围内,且未来规划为工业用地或其他规划用地性质为一类用地的,可直接使用已备案成果,将以前30天的调查时间缩短到0天。另外,根据土壤环境质量判断未利用地块的用地标准,有助于精准用地、土地利用规划和项目选址。

华阳湖环境整治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前路过麻涌时,觉得这里的水环境很差。”来自东莞市厚街镇的王泽麟是麻涌镇华阳湖旁一条商业街的负责人,他表示,“现在华阳湖环境变好了,商户、游客也多了起来,周末和节假日十分热闹。”

20世纪90年代,华阳湖周边聚集了大量禽畜养殖场及化工、电镀、洗水漂染企业,污水偷排直排入湖时有发生,导致水体发黑发臭。另外,乱砍滥伐、乱采滥挖导致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人为阻断、非法填埋等行为造成河湖淤积堵塞、水系割裂、水流不畅。

痛定思痛,东莞市以“水乡统筹发展”为载体,抓住华阳湖流域污染严重、经济发展落后等关键问题,投入专项整治资金,制定行动规划,建立督导问责机制,按照“治污促转型、拆旧求发展”的工作思路,采用“生态修复优先+淘汰落后产业+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生态文明共建共治共享”的“东莞模式”,探索形成了生态保护优先、绿色经济协调发展的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机制。

华阳湖综合整治已颇具成效,流域水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近年来水质稳定保持Ⅲ类或优于Ⅲ类,“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面貌基本形成。2023年,华阳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华阳湖水乡片区通过综合整治,释放了周边土地开发潜力,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力助推经济腾飞,实现“两山”转化。“环境治理后,村集体收入和村民分红大幅提高,大家对华阳湖的保护更积极主动了。”华阳湖畔麻涌镇麻三村党委委员袁汉超说。

茅洲河变成了生态河

站在东莞市长安镇茅洲河畔,只见河面碧波荡漾,岸边绿树葱郁,不少市民休闲散步,偶有白鹭掠过水面。这幅和谐生态画卷生动展现了东莞做好“水文章”、串联“绿丝带”、打好“生态牌”带来的喜人变化。

以前是“西伯利亚”,现在是“维多利亚”。紧邻茅洲河的东莞市长安镇新民社区群众的一句口头禅,反映了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也从侧面见证了茅洲河从“黑臭河”变身成“生态河”的历程。

“整治前,茅洲河河水像沥青一样。”东莞市长安镇水务工程运营中心副主任陈骏雄表示,“十三五”以来,东莞市累计投入59.75亿元,全力推进茅洲河综合整治。实施“大兵团”作战,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完成大范围清淤,削减河道内源污染;开展大力度整治,整改“散乱污”企业;合理大跨度补水调水,增加内河涌生态基流;高品质建设碧道和主题公园,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如今,茅洲河水质持续向好,由整治前长期重度黑臭逐步提升至Ⅲ类,消失多年的蓝尾虾、黑鱼回来了。群众在茅洲河综合整治中获得了实惠。新民社区铺面租金从原来每月800元提高到2500元,出租屋租金从原来的每月300元无人问津到现在的700元供不应求;村集体收入实现翻番,村民分红逐年上升。生态环境品质提升带来更强的发展动力,长安镇招商引资能力不断增强,高科技项目纷至沓来,茅洲河产城融合更新单元拓空间项目有序推进。

生物多样性保护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野生白鹇、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等国家级保护动物频频现身东莞,东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漫步在谢岗镇银山湿地公园亲水碧道,木棉、紫荆、黄槐等88种植物点缀湿地美景,绿头鸭、白胸苦恶鸟、池鹭等40多种鸟类或会与游客偶遇。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大片荒废零散、环境脏乱的老鱼塘、养猪场。2018年,谢岗镇借助石马河流域综合治理东风,统筹整合用地105.06万平方米,规划建设银山湿地公园。通过充分利用低洼河漫滩土地,以景观建设带动生态保育,以生态修复实施生境再造,以水质净化实现环境提升,银山湿地公园实现华丽蝶变,成为集自然生态修复、湿地保育涵养、科普教育基地和市民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这个湿地公园建立人工湿地净化系统,打造河道生态截污渠,吸收降解内源污染物,水质净化后导入石马河。

同样物种丰富的还有万江街道龙湾岛。这个处于闹市之中的神秘岛屿,位于东江南支流,远看像一棵巨树浮在江面,岛上林深草盛,鸟类、昆虫众多。据了解,龙湾岛原是万江农械厂手工竹器原料种植基地,后因企业转型,小岛逐渐荒废。近年来,万江街道持续加强对龙湾岛的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多次抛石围堤,减少河流冲刷造成的土壤流失;人工增加滩涂面积,沿岸复种各类水生植物,促进龙湾岛内生物多样性修复。如今,龙湾岛已成为动植物的乐园,是众多候鸟越冬地或迁徙“中转站”。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日期:2024-03-21
阅读量: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