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您现在的位置:绿色制造 > 展示大厅
  • 绿色园区
    30个
  • 绿色工厂
    247个
  • 绿色产品
    4个
  • 供应链
    15个
  • 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洛阳高新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   随着高新区建设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大,市委、市政府分别于2001年、2006年、2017年将原属涧西区的孙旗屯乡和原属洛龙区的辛店镇、丰李镇整建制委托高新区管理。   目前高新区共托管一乡、两镇、一个街道,区域总面积1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人。建区以来,高新区自主进行了六期开发建设,已开发面积达24平方公里。
  • 潍坊市高新技术开发区

       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1年。 1992年3月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年11月,正式列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3年2月,国家科委正式授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铭牌。   潍坊高新区是全国11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面积107.38平方公里。 现形成了以光电园、生物园、软件园等10大特色园区、26个省级以上产业化基地为载体,以潍柴力、福田汽车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一批高成长性中小企业为支撑,3D打印、测绘地理信息、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曾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被科技部评为“国家高新区建设20年先进集体”。
  • 安徽阜阳界首高新区田营产业园

      安徽阜阳界首高新区田营产业园组建于2005年,是以再生铅循环利用、蓄电池制造为主导的专业园区,2006年实现产值17亿元,税收3700万,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  到2012年,园区通过强化组织领导、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和产业链条延伸,全年实现产值140亿元,上缴税收5.3亿元,成为阜阳市首个百亿产值园区。  截止2016年底,园区建成区面积达3.6平方公里,年回收加工废旧电瓶量约占全国市场的1/3,生产极板和蓄电池量约占全国市场的1/5,入驻企业20余家,拥有职工近万人,形成了再生铅冶炼、极板蓄电池生产、铅化工和塑料加工四大产业板块和“进来一只旧电瓶、出去一只新电瓶”的产业链条,是全国规模最大、链条最完整的再生铅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 广德经济开发区

       广德经济开发区于2002年启动建设,2006年获批省级经济开发区,2009年获批省级台湾工业园,2013年申报待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以来,园区相继荣获“省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循环经济示范单位、省两化融合示范区、省印制电路板特色产业基地、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印制线路板行业优秀服务园区”等多项殊荣,在长三角发展论坛上连续被评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并荣获“最具投资潜力奖”,强势挺进全省开发区第一梯队、综合竞争力前20强。   园区总体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分三期开发建设,截止目前,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0余亿元,其中一二期22.5平方公里全面建成,三期高新起步区、祠山岗城市副中心雏形初显,九年一贯制滨河学校、农贸市场、pcb污水处理厂、标准化厂房、电子商务产业园等一批生产生活性配套设施投入使用,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日趋完善,一座宜业宜居的工业新城正拔地而起。截至目前,园区现有投产企业260家、在建项目69个。   2010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进一步明确园区产业定位,着力打造以成套装备制造业、汽车零部件为代表的机械制造和以pcb(印制电路板)为代表的信息电子两大主导产业综合功能园区,并专项规划1605亩的pcb产业园(一期)和3000亩的汽摩配产业园两个专业园区。目前,pcb产业园已落户企业50余家,30余家企业顺利投产,已形成集玻纤布、玻纤纱、覆铜板、印制电路板成品运用为一体的全领域产业链,待园区全面投产达效后,预计年产值超120亿元、税收超7亿元,将成为长三角领先、全国一流的印刷电路板生产基地;汽摩配产业园签约落户企业78家、投产企业60余家,已基本形成汽车发动机配件、汽车轴承、传动系配件、制动系配件、行走系配件、橡胶密封减震件、汽车电子等全产业链集群,同时以涌诚机械、磐石油压、广正电气为代表的智能化成套装备产业和以永高塑业、森泰木塑、科蓝特铝业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正加快集聚壮大。    “十三五”期间,园区将着力打造pcb、汽车零配件、新材料、智能化成套装备“四大板块”经济,培育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生产性服务业新型业态,积极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实现建成区面积40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超700亿元,规工产值突破500亿元,财政收入超20亿元,全面创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 江苏东台经济开发区

      江苏东台经济开发区创建于2002年,200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开发区位于市区北郊,距市区2公里,管辖面积为76平方公里,分东、西两区,东区规划建设面积为59.33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为:沿海高速以西、通榆运河以东、十一浅以南、川东港以北;西区规划建设面积16.67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为:通榆河以西,串场河以东,丁溪河以南,振兴路以北。  2012年东台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确定了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的工作目标,编制了建设规划,于2013年12月获得了江苏省环保厅、商务厅、科技厅的批准。  2015年,开发区被评为江苏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区,同年,荣获首批绿色发展优秀开发区称号,全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排名苏北第一。
  • 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镇江新区(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镇江主城区“一体两翼”功能布局的“东翼”。总面积223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5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13万人。下辖丁卯、大港2个街道和丁岗、大路、姚桥3镇。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0亿元、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01亿元、同比口径增长0.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工业应税销售增长15%,产业类实际利用外资4.9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8%;城乡居民“两个收入”分别达到44038元、21616元;在商务部最新组织的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位列第29位,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列全省开发区第6位。
  • 江苏省泰兴经济开发区

      泰兴经济开发区位于江苏省泰兴市西部,依江而建,成立于1991年,1993年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是江苏省沿江地区重点发展的15大园区之一,其中,化学工业园于2002年4月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精细化工(泰兴)开发园区。区内配套功能完善,综合环境优越,重点发展氯碱化工、医药农药中间体、染料颜料、油脂化学品、生物能源、电子化学品、化学助剂及其他精细化学品等产业。来自新加坡、荷兰、法国、德国、美国、以色列、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投资项目相继落户。2008年12月,泰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原城区科技工业园区划归经济开发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该园位于泰兴城区西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规划面积9.3平方公里,园区已实现“七通一平”,其中工业区7.3平方公里,商贸区2平方公里,工业区重点发展IT、IA、光电科技和食品、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产业;商贸区以房地产、商贸、物流、休闲娱乐等服务业为主。2010年4月,经江苏省、泰州市政府批准,泰兴市对部分镇实施区划调整,将原马甸镇与滨江镇合并,设立新的滨江镇,调整后的经济开发区(滨江镇)行政区域面积129.59平方公里。  泰兴经济开发区按功能定位分为“四园一中心”,即:化工产业园、化工装备制造园、高新技术园、港口物流园、行政商务中心,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形成特色鲜明、产业配套、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园区。化工产业园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主要围绕氯碱、油脂、医药(农药)等产业链,搞好前伸后延,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字号大企业落户,做大做强医药农药产业板块、染料产业板块、油脂产业板块和电子化学品产业板块,力争3年内规模达到700亿元。  化工装备制造园主要为化工园区内企业配套,实现化工企业关键装备的国产化、高新化。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3年内力争形成100亿元的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园主要依托原泰兴城区工业园,定位为非化工区,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大、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3年内力争形成100亿元的规模。  港口物流园区目前已聚集了三木、联成等5家较大规模的物流企业。根据规划,将对现有物流项目进行有机整合,北区主要以化工物流为主,中部主要以油脂物流为主,南区计划以综合物流为主,最终形成三个特色明显、各有侧重的物流集聚区,力争在3年内形成100亿元的交易额。行政商务中心位于开发区内沿江高等级公路以西,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
  • 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成立于1993年,位于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2011年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区域面积153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户籍人口28万。  经开区坚定不移追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大力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化转型、新兴产业向规模化集聚、科技成果向产业化发展,形成以机械装备、绿色能源、特种纺织等制造业为支撑,以商贸物流、服务外包、软件动漫等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重点打造智能装备、再制造、机器人、绿色能源和照明、智能电网、芯片等六大产业集群。  经开区地处全球经济最活跃、交通最便捷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经过20年自身发展,经开区成功跨入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跻身“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园区”前10强、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第3名。
  • 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

      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上海市南端、东海之滨杭州湾北岸的上海化学工业区,横跨金山和奉贤两区,规划面积29.4平方公里,管理面积36.1平方公里。园区以石油和天然气化工为重点,发展合成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石油深加工产品,构建乙烯、异氰酸酯、聚碳酸酯等产品系列,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  1996年8月12日,市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决定建设上海化学工业区;同年9月28日上海化学工业区一期围海造地工程正式启动,拉开了化工区建设序幕。经历了"九五"期间的艰苦创业、"十五"期间的全面建设和"十一五"期间的深化发展,目前,上海化工区内基础设施完备、公用配套齐全、管理服务便捷,英国石油化工,德国拜耳、巴斯夫、赢创德固赛,美国亨斯迈,日本菱优化工、三井化学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和中石化、上海石化、高桥石化、华谊集团等国内大型骨干企业落户。  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建设发展,通过借鉴世界级化工基地建设经验,根据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国内首创了"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安全环保和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开发管理模式。目前,上海化学工业区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上、中、下游产品链,产品之间的关联度达到80%以上。园区坚持"以最严格的管理,建设安全的化工园区"为目标要求,建立了规范、高效的安全监管体系。同时,园区依照《上海市化学工业区管理办法》,依法行政,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打造良好投资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园区又好又快的发展。  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开发建设方兴未艾,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上海化学工业区将对标世界一流、积极创新实践,主动承担上海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责任,主动承担带动周边化工园区产业升级改造的责任,主动承担以化工区发展带动周边城镇化建设的责任,力争到2020年左右形成杭州湾北岸60平方公里化工产业带,实现每年4000万吨炼油、35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和近6000亿元工业总产值;力争到2030年,化工区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0亿元,把化工区全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化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

      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南接乌海市,北靠巴彦淖尔市西隔黄河与阿拉善盟相望,是内蒙古西部重要交通枢纽,距离市府所在地康巴什新区400公里。  园区规划面积14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0平方公里,产业工人近3万人,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培育的双百亿园区和沿黄沿线园区之一。  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筹建于 1998 年,2001 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14 年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和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2015 年被国家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三部委列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7 年被列为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示范基地,同年被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列为内蒙古唯一的国家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基地。
  •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1年1月,自治区党委、乌鲁木齐市委根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关于做大做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神,作出开发区与头屯河区“区政合一”决策。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国家级开发区,2003年国务院批准在开发区内设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于1961年建区,是乌鲁木齐市重要的工业区。两区合并后,开发区(头屯河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开发区(头屯河区)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部,规划管理面积480平方公里,现辖9个街道办事处、68个社区,总人口27.4万人。东靠高铁新区交通枢纽客运站,北邻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区内有全疆最大的列车编组站火车西站、全疆最大的货物储运站火车北站以及正在建设的三坪集装箱中心站,312国道、乌奎高速公路、北站公路与苏州路贯区而过,具有较强的对内吸引和向外输出有利条件。 开发区(头屯河区)是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行政区、兵地融合发展区、经济合作区五种体系格局和新疆软件园、新疆留学人员创业园、新疆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产业园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园区。区内注册企业3600余家,其中重点企业588家,包括1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外资企业、13家区外及本地上市公司和15家“世界500强”、24家“中国500强”投资项目。有全国领先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金风科技有限公司和新疆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另有三一重工、中国重汽、陕汽、新研股份、海螺型材、红云红河、中粮可乐、康师傅等众多国内外著名品牌企业。形成了冶金、风电、食品饮料三大支柱产业,汽车、机械装备、新型建材、现代物流四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工程四大新兴产业,以及全国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西北最大的冶金工业基地、西北新兴的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基地、新疆最大的食品饮料加工基地、新疆创智商务总部基地、面向亚欧的国际物流及出口加工基地、面向中亚的软件信息产业基地等“七大基地”的“三四四七”产业格局。2009年综合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在当时统计的55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32位,在西部13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4位。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9.2亿元、工业总产值755.7亿元、工业增加值116.7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21.5亿美元、本级财政收入28.7亿元,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16.7%、47.2%、23%、35.8%、14.5%。已成为自治区首府乃至全疆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新型工业化的排头兵。 “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头屯河区)将围绕建设“中国21世纪向西开放、面向中亚的新经济平台”发展愿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入实施区域融合、向西开放、环境立区、创新活区、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文化凝区“七大战略”,大力开展文化建设、能力提升、效能建设“三大工程”,着力打造全疆经济、文化、人才“三大高地”,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动向多功能综合性园区转型升级,把开发区(头屯河区)建设成为首府乃至全疆改革开放的高地、科学发展的窗口、跨越式发展的排头兵,成为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环境优美、宜业宜居、充满活力的首善之区。预期主要经济指标到2013年实现翻一番,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约700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400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近70亿美元、地方财政收入9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26%以上。
  • 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银川高新区始建于2003年4月,是一个以羊绒精深加工为主导产业的专业化园区。   2010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经过多年的发展,园区已形成了集羊绒分梳、绒条、纺纱、制衫、面料为一体的产业链,实现了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初级产品向高端产品、贴牌产品向自主品牌、松散型经营向产业集群发展的“四个转变”,集群效益日益显现,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羊绒集散地和羊绒制品加工基地,享有“世界羊绒看中国、精品羊绒在灵武”的美誉。   园区先后荣获“中国国际精品羊绒之都”、“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国家外贸出口转型示范基地”、“国家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等称号。   
  •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东部。在灵武、盐池、同心、红寺堡地区,有一个南北长130公里,东西宽50公里,面积约为3500平方公里的煤炭富集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已探明煤炭储量273亿吨,远景储量1394.3亿吨,是一个全国罕见的储量大、煤质好、地质构造简单的整装煤田,被列为国家13个重点开发的亿吨级矿区之一。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分为3个分基地:宁东煤炭基地,宁东火电基地、宁东煤化工基地。基地核心区位于银川市灵武境内,重点发展煤、电、煤化工三大核心产业,机械加工、生物制品、建筑材料等相关产业和一大批辐射产业。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区总面积约3484平方公里,东以鸳鸯湖、马家滩、萌城矿区的边界为限;西与白芨滩东界接壤,延伸到积家井、韦州矿区西界;南至韦州矿区和萌城矿区的最南端延省界的连接线;北邻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东西宽16~41km,南北长127km。宁东基地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具有干燥、雨量少而集中、蒸发量大、日照时间长、冬春季风沙多等特点。年平均气温为6.7~8.8°C,年平均风速2.5~2.6米/秒,风能、太阳能开发潜力大。区域内主要有宁东镇、太阳山镇等6个乡镇,总人口约7万人,农业人口约占1/4。农民人均纯收入252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130元。
  • 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以宁夏惠农陆路口岸为核心,石嘴山工业园区为基础整合组建而成。始建于1992年。1997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2005年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更名为“宁夏石嘴山工业园区”,是自治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010年4月增挂“宁夏石嘴山陆港经济区”的牌子。2011年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自治区级新型工业化(光伏·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光伏·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 [1]  。总规划占地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分为产业、物流和生活三大区域。开发区内目前有工业企业32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家。已形成了能源化工、煤炭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光伏新能源、口岸物流等为主的产业集群。开发区内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60万千瓦,2012年实现工业总生产值260亿元,2009年至2011年连续三年位居自治区各工业园区、开发区之首。以惠农陆路口岸为核心,具有内陆口岸、货物集散、商品配送、流通加工、商品检验、物流信息服务等诸多综合功能,辐射周边地区,陆路口岸已成为西部地区铁海联运货物进出的主要通道。
  •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昆明经开区)地处昆明主城、呈贡区、长水国际机场三角区域中心,国批面积11.8平方公里(含出口加工区2平方公里)。2008年5月,实体化管理后,昆明经开区托管了阿拉、洛羊两个街道,实际管辖面积扩大到156.6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约17.7万人,常住人口约13.5万人。 建区以来,昆明经开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依次经历了艰辛创业、曲折探索、全面起步、跨越发展四个历史发展阶段。1997年以前,园区初创,昆明经开区在艰难中摸索前进,主要完成了2平方公里起步区的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了管理机构,试探性地引进了一批项目,但开发建设进展并不快。1997年,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加快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决定》,明确了昆明经开区的体制、职能、权限等,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加快,机构部门职能逐步到位,管理体制也进一步完善,为下一阶段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00年,借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东风,昆明经开区获批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2006年以来,昆明经开区实行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事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为开发区的发展释放出了空前的活力和空间,逐步迈入跨越发展的轨道,昆明经开区的开发建设也进入到了一个激扬奋进的时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昆明经开区已开发建成面积34.5平方公里,形成了以开发区管理服务中心为核心,信息产业基地、出口加工区等“一核七园”的发展格局,集聚了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和烟草加工及配套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是云南省唯一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出口加工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在西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已经跃居上游水平。 2015年,昆明经开区实现营业总收入1320亿元,同比增长12.34%;工业总产值404亿元,同比增长5.76%;工业增加值117亿元,同比增长9.4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7.01亿元,同比增长17.4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81亿元,同比增长9.55%;实际到位市外内资108.98亿元,利用外资3.6亿美元。目前,昆明经开区已然成为云南省最大的新型工业化基地、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平台、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和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示范区,在云南省和昆明市的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十三五”时期,昆明经开区将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以及跨越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在制度创新、产业升级、文化繁荣、民生改善、生态环保和党的建设方面争创新优势,努力实现“创新驱动争一流,转型升级上台阶,提质发展创新区”的发展目标,打造“创业、创新、创意”发展名片,把昆明经开区建设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和培育吸引内外资新优势的排头兵,成为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成为带动城乡统筹协调和城产融合发展的一流园区。
  • 贵州瓮安经济开发区

            贵州瓮安经济开发区位于瓮安县银盏镇,距县城中心约3公里,前身为2010年12月经贵州省经信委批复成立的瓮安工业园区,2012年5月,瓮安工业园区经省人民政府批复设立贵州瓮安经济开发区。2013年5月在原规划面积35.04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向北拓展了67平方公里,园区总规划面积达102平方公里,规划产值1149亿元,规划期为2010—2020年。后对规划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将整个规划分为现代商贸物流园、科教产业园、综合配套服务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花都产业园、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六个板块。根据瓮安县十三五“一城两带三组团”规划,开发区规划相应进行调整,形成“大工业经济带”,规划面积增加至180平方公里左右,形成“矿山开采区、基础工业区、精细化工区、配套产业区、仓储物流区、产城互动区、临港工业区”八大功能区融合发展的现代工业立体空间布局。
  • 璧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重庆高新区于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首批2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园区和全国首批科技服务业试点,是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科技兴贸创新基地。2016年,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纳入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 重庆高新区规划建设面积74.3平方公里,其中:东区石桥铺、二郎片区20平方公里,西区金凤、含谷、白市驿组团54.3平方公里。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高新区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完善的配套体系。尤其是2010年10月以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自主创新、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开发建设四大核心任务,提速打造重庆创新创业中心和重庆科学城,构建起石墨烯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高技术服务、现代商贸物流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质量效益有力提升,城市功能形象日趋完善,创新创业能力全市领先。 2017年,重庆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7%,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5%。目前,重庆高新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6%,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6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近四年累计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 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

            洋浦经济开发区是国务院1992年批准设立的享受保税区政策的国家级开发区。 洋浦经济开发区位于海南西北部的洋浦半岛,现有面积31平方公里。200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洋浦保税港区,面积9.2063平方公里(其中,一期2.3平方公里已封关运作)。201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调整了开发区四至。2013年10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儋州市三都镇整建制划入洋浦管辖,洋浦开发区规划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人口10万。 洋浦经济开发区地处泛北部湾中心区域,北与广西隔海相望,西与越南一衣带水,毗邻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周边20多个港口距离200海里左右,是北部湾距离国际主航线最近的深水良港,是我国距离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和中东石油最近的石油化工及油气储备基地,是中东、非洲油气进入中国的第一个节点。
  • 惠州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区

          惠州大亚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辖澳头、西区、霞涌3个街道办事处。陆地面积293平方公里,占惠州市的2.58%。海域面积(含海岛)1319平方公里,占惠州市的29.19%,海岸线63.1公里,占惠州市的22.42%。常住人口20.85万人,占惠州市的4.33%。2017年1-9月,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5亿元,增长4.2%。规上工业增加值335.9亿元,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213.5亿元,增长64%,工业投资41.9亿元,增长163.1%(剔除惠炼二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8.5亿元。   --区位优势明显。大亚湾开发区地处广东省惠州市南部,毗邻深圳坪山新区,距离香港47海里、深圳市中心约60公里、东莞市中心约120公里,拥有良好的投资营商环境和城市依托,是珠三角东岸地区唯一的石油化工基地。   --交通便利快捷。航空方面,从大亚湾区到惠州机场只需30分钟车程,到深圳宝安机场只需90分钟车程,到香港国际机场只需90分钟车程。铁路方面,大亚湾至厦深铁路惠州南站只需10分钟车程,有效链接珠三角、长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形成东南沿海3小时经济圈。惠大铁路连接全国铁路网,是京九铁路南端最便捷的出海口。公路方面,惠深沿海高速、惠大高速贯穿大亚湾,形成一纵一横骨干路网,并与深汕、惠盐、广汕、广惠、惠河等高速公路联通。水路方面,拥有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惠州港,已开通至东莞虎门、河北唐山、香港和台湾的定期国际国内航线。   --产业基础良好。依托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和中海壳牌95万吨乙烯两大龙头项目,目前石化区已落户项目共计79宗,总投资1678亿元,石化上中下游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加上比亚迪、东风本田等一批电子、汽车企业带动,大亚湾区已发展成为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等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的珠江口东岸重要的临港工业基地。近年来,大亚湾区把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取得较快发展。   --服务配套完善。大亚湾区始终坚持“政府营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发展理念,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办理时限,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同时,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对企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出台扶持鼓励产业发展、科技研发、企业做强做大等系列优惠配套措施。   --生态环境优越。大亚湾区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在全市率先实现生态镇、村全覆盖。森林覆盖率达43.7%。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入选5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之一,为广东省唯一入选项目。饮用水源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名列全省前茅。2016年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13,在前两年大幅优化基础上再改善1.6%,继续居市区五个国控监测点前列。   中央、省、市对大亚湾的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大亚湾石化区被列为全国重点发展的石化产业基地,是广东省唯一列入的石化产业基地,2014-2017年连续四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20强”第二;省政府通过的环大亚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在大亚湾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省、市对大亚湾提出要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区的要求。当前,大亚湾区正按照中央、省、市对大亚湾发展的定位和要求,加快实施升级发展的“1523”行动【“1”是围绕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区1个目标定位;“5”是实施产业优化升级、城市更新提质、社会治理创新、生态文明进步和民生保障改善5大提升工程;“23”是落实23项重点任务】,实施转方式、提质效、促共享“三大举措”,着力打造经济繁荣的活力湾区、环境优美的魅力湾区、幸福安康的和谐湾区“三个湾区”。
  • 浏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浏阳高新区创建于2003年,总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7平方公里,已纳入长沙市市区总体规划和金阳新城重要组团,是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湖南首家全国首批绿色园区,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十大产业园区和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形成了智能制造、再制造“一主一特”产业格局,集聚了一大批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智能制造示范企业。2017年完成技工贸收入430亿元、工业总产值408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3.5亿元,持续保持在省级园区中的领先地位,在全省134个省级以上园区综合排名中位列第八,已成为长沙乃至湖南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园区抢抓“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主动接受长沙省会中心辐射,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打造中部产业转型升级样板区。目前聚集了宇环数控、华恒机器人、中铁五新、佳能泵业、启泰信息、天岳碳化硅、汉科德、博大机械、凯中电气、信质电机、安靠电源等100余家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制造、智能汽车零部件及物联网企业,产品包含工业机器人、高精密度数控机床、碳化硅芯片、高端压力传感器、高扬程流体输送水泵、港口自动装卸设备、自动化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物联网等。   园区是长沙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现有博大科技、长沙波特尼、义和车桥、长丰汽车零部件、信质电机、湖大艾盛等6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品包括车架、车桥、油缸、传动轴、座椅、电源以及汽车内饰件等上百个品种,与奔驰、三菱、大众、菲亚特、福田、日产、日立、比亚迪、博世集团等知名整车企业及全球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配套。为适应新能源时代的发展,园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建立湖南首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示范园,引进了安靠电源、蒙达新材料等十余家新能源汽车关联企业,目前正在着力于整车企业的引进,致力实现汽车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园区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20多家知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拥有60多个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科研平台,努力将园区打造成高端、高新、高效的智能制造集聚区。园区依托金阳新城的全新定位,主动接受省会长沙的强力辐射,着力推进“园镇一体、产城融合”发展策略,高标准建设金阳新城核心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产业集群、要素完善、服务高效、活力迸发的现代化工业新城。   智赢天下,新造未来。在物华天宝的浏阳河岸,在人杰地灵的星城长沙,浏阳高新区张开双臂,集聚高端要素,广结四海宾朋,在金阳新城开发建设的卷轴上,以智能制造为方向,以打造“千亿国家级高新区”为目标,以双向融城、创新驱动的大战略,努力构筑“东中心”,再创“新辉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