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多元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中,鼓励企业及居民广泛、自觉、持续的“亲环境行为”,是促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的当务之急。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芦慧教授与江南大学国家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红教授合著的《企业环境治理的伦理逻辑、困境纾解与阶跃》,从行为选择的心理情境本源,即伦理困境视角,对影响我国企业及居民“亲环境行为”自觉的制约因素进行深层解读,读后深受启发。
纵览该书,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理论联系实际,主线清晰,视角创新。该书围绕企业与员工(所代表的居民)在亲环境行为伦理选择中的诸多疑惑与困境,如企业环境行为/ESG能否真正实现内部价值,企业漂绿现象为何依旧存在,居民实施环境行为缘何纠结等,提出了伦理+“利益—组织”分层的解析框架,并选取六类要素,即企业环境行为、企业ESG绩效改善、空间利益分层、关系利益分层、可持续领导力、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既横向剖解其在企业中分层嵌入与阶跃的作用,又纵向探究其关联性及其对行为困境的作用机理,脉络清晰,理论坚实,结论系统,为发展与环保的协同推进提供理论支持。
二是建立绿色生产和生活的边界互通,思路开阔。绿色生产与生活必须交互支撑,协同发展。对于政府或企业管理者而言,经常会思考如何在不同主体之间创造性配置资源,而非割裂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之间的联系。该书巧妙地选择兼具居民身份的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比如,该书第4—6章,在角色边界融合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员工在工作—家庭界面的“亲环境行为”差异性以及产生的根源,以及企业达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有机统一的交互路径。研究结论不仅印证了企业社会责任具有溢出价值和桥梁作用,也揭示了绿色生产和生活边界互通的本质,是多元主体价值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这些却很符合当前新质生产力的“新质态”要求。
三是提供企业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思考框架,发人深思。作者长期研究我国企业环境治理问题,将以往研究的“珍珠”经提炼与概括串成熠熠生辉的“项链”,其系统性思考的框架对于关注环境问题的广大读者,特别是研究人员,很有启发性。作者提出的一些形象隐喻,例如以“心理栅栏”为形象隐喻来解读伦理困境,就显得很生动,也有助于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行为主体为什么存在“心理栅栏”、存在怎样的“心理栅栏”。
总体而言,《企业环境治理的伦理逻辑、困境纾解与阶跃》所揭示的“心理栅栏”与行为困境的形成及纾解机理,真正抓住了“亲环境行为”知行难合一的本质,其“组织—群体—个体”的阶跃模式为企业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