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

钢铁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是国内31个制造业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

近年来,通过实施产能置换、超低排放、极致能效三大改造工程,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在绿色低碳技术领域取得哪些关键突破和创新?面对当前全球供应链的变化以及行业承压的现实,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面临哪些阻力?就上述问题,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钢协)有关负责人。

世界钢铁协会对中国钢铁绿色发展给予高度认可

中国环境报: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哪些积极进展?

中钢协有关负责人: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改造,从生产结构、装备技术、创新机制等方面多措并举,积极推动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节能降耗成效明显,行业的绿色发展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14年到2023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降幅5.87%、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降幅达81%、吨钢烟粉尘排放降幅达70.8%。

在环保方面,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我国钢铁行业按照全世界最严格的环保标准,持续推进超低排放改造,企业生态环境意识和环境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已有95家钢铁企业完成了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并公示,涉及粗钢产能约4.50亿吨;42家钢铁企业完成部分超低排放改造及公示,涉及粗钢产能约1.44亿吨; 32家钢铁企业已提出申请,目前正在评审过程中,涉及粗钢产能约0.54亿吨。

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对中国钢铁绿色发展给予了高度认可。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中国钢铁行业目前对于排放问题给予了非常高的关注。这些问题不仅是关于二氧化碳的,还包括氮氧化物等很多其他的废弃气体,非常全面。在我看来,目前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干净’到了没有任何其他一个国家可以做到的程度。”

在节能增效方面,2022年,中钢协启动了“极致能效”工程。以开展钢铁行业“‘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培育工作为抓手,通过研究发布极致能效技术、能力、政策清单,为企业提升能效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2023年,中钢协重点培育58家企业高炉工序产量3.77亿吨,工序能耗同比降低0.47%;培育转炉工序产量4.40亿吨,工序能耗同比降低7.97%;培育焦炉工序产量1.06亿吨,工序能耗同比降低4.65%;培育电炉工序产量0.20亿吨,工序能耗同比降低5.58%,均实现了能耗水平不同幅度降低的目标。

在低碳转型方面,中钢协组织行业400余位专家,研究并发布了《钢铁行业双碳愿景和低碳技术路线图》,提出了2030年中国钢铁行业碳达峰,2040年排放总量比2020年降低40%,2050年比2020年降低85%,2060年比2020年降低95%并通过CCUS、碳汇实现碳中和的愿景规划;提出系统能效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流程优化创新、冶炼工艺突破、产品迭代升级和捕集封存利用6条低碳发展技术路径;组织行业重点围绕“富氢/全氢气基直接还原技术(含竖炉、流化床等)、富氢碳循环高炉技术、氢基熔融还原技术”等八大世界前沿低碳技术开展研发,目前,共有23个单位57个项目正在推进。

此外,中钢协建立并上线运营了中国钢铁行业EPD(环境产品声明)平台,严格依据国际标准制定规则,依托可靠第三方机构披露环境绩效信息,致力于增进其他国家的同行和下游用户对中国钢铁工业在环境领域的了解,促进绿色低碳产品的推广及应用。平台还实现了与日本、意大利、瑞典等国家的EPD平台相互采信。

国家层面需形成针对核心低碳共性技术方案

中国环境报:我国钢铁行业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在绿色低碳技术领域取得哪些关键突破和创新?还有哪些不足?将来如何着力?

中钢协有关负责人:钢铁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围绕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三大方面,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中国钢铁企业主动作为,积极尝试。例如,宝武集团400立方米工业级别的富氧碳循环高炉2022年7月正式点火投运,目前,已实现燃料消耗降低30%,碳减排降低超过20%。河钢集团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实现顺利连续出铁,首创“焦炉煤气零重整竖炉直接还原”工艺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0%以上。中国钢研在晋南钢铁高炉喷吹富氢气体低碳炼铁技术工业化应用方面取得成功,可减少碳排放量10%左右。山西建龙钢铁组织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及转炉喷吹二氧化碳炼钢技术,年捕集二氧化碳5万吨。

但是,我国钢铁行业还存在不足。我国钢铁行业低碳转型起步较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储备不足,研发攻关力量较为分散,国家层面尚未形成针对核心低碳共性技术的系统支持方案。欧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顶层设计、预前布局给我们以启发,需要切实改变当前我国低碳技术攻关各自为战、重复投入、不成体系的现状,尽快形成我国低碳核心技术攻关顶层设计。

一是要加快推进钢铁行业国家钢铁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通过设立国家钢铁科创专项资金,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在绿色低碳、数字智能和多学科融合领域形成科学导向的基础性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型研究体系,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堵点。二是要集合行业优势资源,建立高效的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机制。集合行业龙头钢铁企业、优势高校院所等行业力量,明晰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构建“科研与市场”协同衔接的运行机制。为钢铁产业低碳发展提供持续创新能力和系统解决方案,支撑钢铁产业自主可控及实现高质量发展。

钢铁国际贸易“低碳壁垒”亟须强化应对

中国环境报:“双碳”战略目标下,钢铁行业作为工业领域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之一,低碳转型之路是否平坦,有哪些障碍需要逾越?

中钢协有关负责人:一是由于废钢积蓄量不足等资源的限制,电炉钢和氢能冶金等短流程炼钢仍然进展缓慢。目前,我国电弧炉短流程炼钢工艺生产的粗钢产量仅占总产量10%左右,远低于美国68%、欧盟40%的发展水平;废钢比仅为18.7%,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以高炉—转炉长流程为主的工艺流程结构导致钢铁行业能源结构高碳化,煤、焦炭占行业能源消费总量约90%,短期内能源转型难度比其他行业更大。

二是面临环保和节能降碳双重压力。环保治理主要依靠末端治理,超低排放改造带来的环保设施耗能非常明显,特别是在钢铁行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的形势下,对于企业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开展绿色低碳转型探索等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同时,钢铁企业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产品加工深度不断加深,后端加工产业链不断延长,钢铁增能环节不断增加。

三是低碳技术研发存在制约因素。低碳技术具有共性属性,多数为前沿技术,我国前期基础薄弱,后期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具有较高的风险性。钢铁行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的形势下,对于企业推进低碳技术改造、开展绿色低碳转型探索等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

四是钢铁国际贸易“低碳壁垒”亟须强化应对。2023年,铁矿石进口均价同比上涨4.3%(以人民币计价),进一步压缩了我国钢铁企业盈利。今年1月—2月又延续了2023年强劲的出口态势,钢材出口仍同比大幅增长32.6%。但出口均价同比下降32.1%,钢材出口继续呈现“以价换量”的局面,已引发新一轮的贸易摩擦。自2023年以来,先后有美国对中国镀锡板启动了反补贴调查、印度延迟更新BIS认证证书、泰国对进口自中国的热轧产品进行反规避调查、欧盟拟对华开展反补贴调查等,给未来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将带来巨大的挑战。CBAM的实施给中国钢铁参与国际贸易造成较大影响,需要全行业积极应对。


来源:中国环境报 阅读量:377 |   收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