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为什么它们是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

12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23〕942号,以下简称下称《通知》),统筹考虑各地区碳排放总量及增长趋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因素,首批在15个省区的25个城市和10个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

2023年10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发改环资〔2023〕1409号,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选择率先在河北、辽宁、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15个省区展开试点。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经济和发展水平、阶段、能源和产业结构大相径庭,碳达峰的难度和路径差异较大,因此在试点地区的选择上覆盖了多样化的地区。

既有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强省和用能大户,也有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能源生产和输出大省以及安徽、湖南、河北等制造业强省。

可以看出,开展碳达峰试点,目的是摸索出丰富和多层次、差异化的达峰路径,示范先行,为其他区域低碳转型提供模板借鉴。

按照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总体部署,试点名单确定后,下一步将进入编制实施方案环节,组织试点城市和园区按照《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编制指南》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科学编制试点实施方案,明确重点任务、改革举措、重大项目和工作进度安排,然后是开展试点建设和总结评估。

本次试点名单的25个城市和10个园区涵盖了发达省会城市、资源型城市、高新技术集聚区、可再生能源富集区等多样化区域。

01

可再生能源富集区

《通知》公布的试点城市如张家口、盐城可再生能源丰富,清洁能源产业发达,为当地企业提供绿电供应,在能源转型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张家口是唯一的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风能发电可开发量达40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发电可开发量达3000万千瓦以上。已形成了集生产、制造、研发、储运、应用、消费于一体完整的氢能产业链。截至今年8月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累计达到2830.2万千瓦,达到张家口全市装机总量的82.7%。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获国内外13项“第一”,建设成果被列入国务院《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

盐城拥有江苏最长海岸线和最大海域面积,被誉为“风的故乡”,风电可开发总量占江苏风电可开发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2021年海风装机占比全国20%、全球10%,有“海上风电第一城”之称。拥有华能、国家电投、国家能源、中广核、鲁能、大唐、长江三峡、龙源电力等风电行业前20强能源巨头,以及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中材科技、上海电气、阿特斯、天合光能等新能源产业链龙头企业。

02

重点资源型转型城市

鄂尔多斯、唐山、太原是试点名单中资源型城市的代表,它们过度依赖煤炭、焦化、钢铁、石化等高耗能行业,是碳达峰过程中亟需攻克的难点。在碳达峰的压力下,这些城市既要利用已有的资源禀赋实现低碳转型,还要协调GDP等经济指标和当地居民的就业,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但无论如何,作为试点城市需要为其他地区蹚出一条道来。

其中,鄂尔多斯相转型探索卓有成效,该市煤炭、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全国1/6和1/3,是国家大型煤炭基地、煤电基地和西气东输基地,年煤炭产销量8亿吨,近年来积极布局新能源谋求转型,2022年实施新能源项目726万千瓦,是“十三五”时期新能源项目规模的4倍多,依托丰富的绿电,该市全面布局“风光氢储车”五大产业,吸引了隆基、远景、中车、上汽红岩等一大批头部企业纷纷布局落子。

03

碳中和关键技术集聚区

除了能源转型,《方案》还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创新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机制,试点名单中的苏州工业园区、合肥高新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是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在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制造、人工智能等重要碳中和技术方面均有布局。

比如合肥高新区,该区主导产业以智能语音、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公共安全、新能源为主,正卓力推进“光伏第一城”、国际一流碳中和技术创新高地核心区建设,有科大讯飞、科大国盾、四创电子、华米科技、阳光电源、安科生物等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后备支持,集聚阳光电源全球新能源研究院等200多个企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

03

顶层规划与达峰挑战

从整体来看,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不断加强顶层设计。

目前,我国已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1”由《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个文件共同构成。

“N”是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实施方案及相关支撑保障方案,各省区市均已制定了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总体上已构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

《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是“1+N”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碳达峰试点、实施碳达峰行动的重要抓手。

双碳目标提出和“1+N”政策推进以来,我国城市低碳转型取得了不少进展。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吕连宏上月表示:北京市已官方宣布实现了碳达峰。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省级‘双碳’指数研究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河南、吉林、四川、天津等多省市碳排放已呈现显著的达峰趋势。

尽管进展顺利,国网能研院院长欧阳昌裕指出我国城市碳达峰势必要面临五大挑战:

1.城市能源消费需求在城市规模扩大和经济发展影响下仍将刚性增长,能源供应保障和碳排放控制之间矛盾突出。

2我国大部分城市传统能源资源相对匮乏,新能源供应不够稳定,能源供应存在较大缺口和波动,新的供需平衡下资源约束有待破解。

3.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有害气体和粉尘颗粒,加剧破解城市环境问题的挑战。

4.碳减排核心技术远未成熟,能源结构调整及产业结构升级无法一蹴而就,城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面临“瓶颈”。

5.城市各能源系统间、能源与其他行业间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壁垒、信息壁垒依然严重,导致资源利用效率继续提升困难重重。


来源:中美碳中和 阅读量:1036 |   收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