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加快打造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和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共同制定了《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以下简称《目录》)及其使用说明,并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日前,上海市委金融办会同有关单位召开专题新闻通气会,对上述文件进行深入解读,推进其加快落地。
转型金融概念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19年率先提出。2022年11月G20峰会通过的《G20转型金融框架》成为引导各个国家制定框架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纲领性文件。结合各国际组织的释义,可理解为金融机构通过资金支持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的金融服务,推动经济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发展。
《目录》统筹国情与上海市情,综合考量行业工业产值规模和碳排放情况、行业转型基础条件等,兼顾经济性与操作性,与人民银行及兄弟省市开展错位探索,将水上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航空运输业等六大行业纳入首批支持行业。
上海市委金融办副主任林文杰在通气会上介绍,本次将六大行业纳入首批上海转型金融目录支持行业,结合产业发展及转型具体需求,进一步明确了细分行业,聚焦支持范围,将为金融机构快速识别转型主体提供有益参考。
“纳入这些行业主要有几点考虑:第一、综合国内转型发展的基本情况,结合上海市节能转型重要战略目标,以工业产值规模和碳排放情况为核心要素,优先选择国民经济影响大、碳排放占比较高或强度较为突出的行业,以发挥转型对关联行业的传导效果和对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第二、注重经济性和操作性,综合考虑行业转型标准相对完善、转型路径相对丰富、转型技术相对成熟及自身转型意愿强烈的行业,保障《目录》可操作、可落地,成本经济可控,力求实现《目录》效用最大化。”在绿色金融60人论坛(GF60)首席经济学家张俊杰看来,《目录》综合考量行业工业产值规模和碳排放情况、行业转型基础条件等,兼顾经济性与操作性,首批纳入的六大支持行业在上海都具有较强代表性,涵盖本地重点产业、特色产业。
《目录》突出创新与特色,探索转型金融“上海方案”。以正面清单为主,指明行业范围、降碳路径、技术,从能效提升,能源替代,管理优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多个维度提出200余项低碳转型技术路径;以原则兜底为辅,对于采用《目录》外降碳路径和技术但符合相关条件的转型主体,允许其参照《目录》申请转型金融支持。建立差异化信息披露分级体系,支持转型主体根据企业规模、盈利能力、披露能力等因素自行选择或与金融机构协商选择披露等级,支持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可浮动的融资支持。
“《目录》重点提到了差异化信息披露分级体系,这在全国也是一项创新的探索。”张俊杰介绍,根据金融机构风险控制需要、不同融资额度披露需求、不同规模和盈利能力的转型主体实际具备的差异化披露能力,《目录》对转型主体融资信息披露采用分级披露原则,提高了整个转型金融市场的透明度,有助于建立信任和信心。尤其是对于能力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可适度降低等级要求、降低企业转型压力,大大提升了《目录》落地的实操性。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副主任王长元表示,此次《目录》的出台,是地方转型金融标准的一次重要尝试。未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携手相关部门积极推动《目录》落地实施,指导金融机构使用转型金融目录,鼓励转型主体参考《目录》制订科学合理可行的转型计划,进一步优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继续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并研究将转型金融纳入评价体系。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普惠金融处副处长林玲表示,《目录》的发布,将进一步引导传统碳密集型行业稳妥有序转型,推动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协同互补。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郭建利指出,《目录》是落实今年起实施的《上海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条例》推出的制度之一,下一步,上海将围绕“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制定一批绿色转型重大制度。同时将持续推动落实“碳达峰十大行动”,助力“1+1+N”政策文件体系落地,探索开展碳排放双控试点,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相关制度建设。此外,上海今年还将举办第二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助力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