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11月9日)路透社曝出消息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王仲颖透露中国国家碳交易市场将延迟到2018年初启动,这则消息在碳圈迅速传播开来,笔者得到的消息是王仲颖所长已经辟谣了。而根据最新消息,波恩COP23第二周的部长级会议将可能会有重大消息宣布。笔者认为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应该就在这一个月内,让我们静待!
这周的原创我们来讲一下碳市场最关键的因素:人。在低碳领域里打拼的这群人有个共同的名字:碳圈人。这是一个核心人群不超过2000人的集体;一个高素质(听说碳圈某次活动后,场地老板还特地表扬了参加这次活动的人的素质是他见过最高的)、高学历(清华帮、留英派)、高颜值(帅哥无数、美女如云)的群体;一个有情怀(为低碳行业发展倾注了无尽的心血和感情)、有使命(立志为中国低碳转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而努力)的人群。
中国这十几年的低碳发展离不开碳圈人的奉献,大多数人都是将生命中最美好的十年献给了低碳事业。即将建立的中国国家碳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而中国要落实巴黎协定的承诺,实现低碳转型也更离不开碳圈人的努力。这群最可爱的人正在为中国引领全球气候变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在第四篇原创里做了一个关于最初接触低碳的原因的调查,下面这个图片显示了调研结果:
可以看出,碳圈人绝大多数还是来自于之前的CDM行业。在CDM时代,一些懵懂少年踏足此行业,一干就是十多年,有巅峰期的成功喜悦,也有没落期的挫败萎靡。
笔者作为IT人(年少时看到乔丹的“Just Do IT”广告, 所以毅然进入了IT行业,开个玩笑),进入碳圈纯属机缘巧合。出国前,做了很多年的IT研发项目(大家用到的很多网上银行系统,中农工建交、中信、北京等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大部分也都有笔者的代码)。出国后,笔者也是学计算机,毕业后的工作也是开发系统,只是在英国做的是碳排放管理系统,让笔者第一次接触到了碳足迹、碳管理等概念。记得当时公司老板Craig面试我的时候,问我是否了解碳排放、碳足迹等等,我都一直摇头,进入公司后大约花了半年的时间才基本搞明白公司到底在做什么业务(IT人一般只专注于代码的开发,功能的实现),后来才发现这是一个多么有前景、多么有意义并且与自己的愿望多么契合的领域,所以后来就主动申请做一些咨询工作,多了解行业本身,并且开始接触国内碳市场。
2011年初,经好友介绍,笔者回国后见过的第一个碳圈人是原环保部的宣教司司长王耀先,准确说王司长不能完全算是碳圈人,但是他对低碳和碳交易市场非常清楚,而且之前的SO2交易也是他在推动。王司长特别友善,收到我的邮件后,直接邀请我去他家里会谈。我捧着一束鲜花,战战兢兢的敲开了王司长家里的门,王老果然很和蔼,上来就说,“这么西化哈,你送这个鲜花我肯定收下”。和王老交流了一个上午,说了回国创业的想法,给他也演示了当时开发的碳管理软件的demo(因为第一次正儿八经做演示,没有抓住观众的关注点,很紧张很细致的介绍了系统的各个功能,这么枯燥的内容很难引起王老的兴趣),王老长叹了一口气,跟我分析了半天国内低碳的形势,给我指了两条路,第一是跟CDM公司合作(笔者当时很惊讶,王老作为环保圈的人居然懂CDM),说也可以介绍几个朋友给我认识;另一个是在公司所在地开展一些示范项目,可以为所在的创业园提供低碳服务,接受程度可能比较高(所以后来做了中国第一个低碳园区项目)。最后离开的时候,王老看我当时的状态,还建议我去CDM公司先工作几年,熟悉一下国内的情况,积累一下社会阅历再创办公司更妥当一些。但是笔者当时也是狠下心准备加入创业大军了,但王老的两条建议对碳阻迹后面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王司长还说到了之前国家环保总局局长,现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跟他是环保部多年同事,还说找时间约我一起去跟解主任讲讲中国应该如何开展低碳建设:)跟王司长多年未联系了,祝他一切都好!
提到解振华主任,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前段时间他荣获“吕志和奖”,并获得2000万港币的奖励,理由是他在两个重要范畴为预防气候变化作出贡献,包括在中国国内致力领导和推动相关工作以及致力促进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并最终成功促成2015年《巴黎协定》的签订。而最近的新闻是解振华特别大气的把2000万港币奖金全部捐给母校清华大学,用于应对气候变化事业。这是碳圈最可爱的人,值得我们每个碳圈人学习。
碳圈最可爱的人,个人认为还有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的常务副理事长、前秘书长李怒云司长。李司长说话声音洪亮,做事情干脆利落、风风火火,做人也是不屈权贵,非常有原则,笔者与李司长接触也是在一次论坛上认识的,后来有机会给她介绍了我们的低碳创新产品-绿色会议,李司长当下就决定开始合作,非常有效率。李司长短短几年带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在国内外取得了非常大的影响力。同时独立于碳交易之外,李司长率领团队开发的碳中和平台在自愿减排领域开拓了一片天地,在国内外树立了标杆。这种开拓创新,突破限制的态度和实干精神是我们碳圈非常难得的。
前面几位可谓碳圈德高望重的前辈,除了王司长、解主任和李司长外,还有非常多的碳圈英雄在为行业发展做着自己的努力。笔者大体列举几位:
Cathy是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的气候变化项目负责人,为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心血,记得有一次Cathy组织国内青年去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由于个别学生签证出问题,Cathy为了他们不断与大使馆磋商,寻求各种渠道,希望加快签证进程,舍不得落下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这种负责任的精神和气质也决定了个人事业发展的高度,Cathy已经荣升为中国社会投资联盟的秘书长了,为Cathy打call. 笔者第一次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也是在Cathy的气候变化项目中获得机会和资助,这样的机会对于青年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成长意义巨大。笔者也准备在明年发起一个“碳圈新生代计划”,邀请碳圈成熟机构的负责人共同支持十个中国青年参加COP大会,COP对笔者和碳阻迹帮助都很大,也希望更多的青年受益于COP.
LW是笔者在碳圈里认识的第一个技术专业人士,之前从未见过面,只是在博客和微博上有过互动,当时LW一篇分析碳排放核算存在问题的文章针砭时弊,并且指出某碳交易所老总在这方面理解存在的缺陷,可谓正能量满满。笔者也跟LW有过几次交锋,当初想推销我们的碳管理软件给LW所在的碳咨询公司,他也帮我们指出一堆问题,我们采纳了不少意见建议,比如需要自动化实现报告编辑等功能的完善,等到年底笔者带着完善的产品去广州给LW看的时候,能感受到当时他的眼睛是放光的,后来也把这个产品推荐给他们老板以及客户了。
TY是国内低碳领域一家知名媒体的负责人,从微博、网站到微信,勤勤恳恳为行业发展做了10多年的贡献;而FL是另一家在低碳行业从事门户以及培训的负责人,豪爽大气,据说现在开始往币圈拓展了。还有多少人仍记得当时水晶碳投给我们带来一手采访信息以及那个可爱的记者。LL可谓碳圈第一演讲高手,人缘也是好的让人嫉妒,这完全属于被碳耽误了的灵魂主持人啊。S总被成为碳圈女皇,主打碳金融,笔者还记得S总在巴黎气候大会接受CCTV采访时霸气的说过,中国碳市场一直都没有令她失望,希望接下来的全国碳市场也不会令她失望。
当然碳圈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群体,包括笔者进入中国碳圈前就已有的碳联足球队,以及碳圈跑马团(北交所的梅总、中成碳资产的唐总、环保桥的高总都是马拉松高手了,PB都已突破4小时了,笔者也是马拉松爱好者,只可惜PB已经没法和这几位大佬PK了),有在北京喜欢打羽毛球的可以跟笔者一起去混羽球圈。
碳道在2014年做了碳圈职业分析调查和报告,发现碳圈接近50%的都是进入行业1-3年的新人;另外碳交易行业的门槛较高,65%的从业人员拥有硕士以上学位,这足以说明这是一个年轻、高素质、高学历行业。
打个广告,目前笔者所在的碳阻迹公司正在招聘,希望在低碳领域燃烧青春的人欢迎发送简历到hr@carbonstop.net,目前有两个职位开放:碳管理咨询师(尤其欢迎有留学经历的碳管理师加盟,来参与中国接下来十余年的低碳转型进程吧,可解决北京户口哦)和Python软件工程师(来一起开发下一代全民碳交易吧)。
低碳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碳圈人的共同呵护。希望都更多的尊重同行,为同行抬价,而非恶意竞争。很多时候我们很多碳圈公司一起去投一个圈外客户的标,大家都被折腾的不行,如果我们自己还不互相抬价,那我们也只能被客户呼来唤去,毫无尊重可言。低碳这么高大上的行业,一定不要被自己做low了。碳圈是我们共同的群体,我们需要珍惜它,保护它。行业里任何一个新产品研发出来也都希望首先得到碳圈人的试用和反馈,这是最亲近的一群人,也是对新产品服务的市场反响最有发言权的人,就像微信创始人张小龙说的腾讯做出一个产品来,互联网圈的人也都会来看一下腾讯这个新产品做的怎么样。
希望我们碳圈也可以成为互联网圈一样可以+各个行业,成为可以普惠的行业,受投资者追捧的行业,同时受人尊敬的行业。到时候碳圈先驱们发挥自己价值的机会就大多了。
碳圈人,给前辈们多一些尊重,留后辈们多一些空间,碳圈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