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碳道专家】晏路辉:中国式低碳创业

创业就像打麻将,需要凑得齐人,最快时间做出产品“上听”,等待“胡”的机会,每盘结束又是新的开始,不输钱的唯一真理就是不要下桌,希望每个创业者都能坚持心中所想。

【专家介绍】晏路辉,碳阻迹创始人,牛津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2011年12月率领碳阻迹团队成功研发中国第一款碳排放管理平台-企业碳排放计量管理平台CAMP (http://www.carbonstop.net/camp);2014年6月率领碳阻迹团队推出绿色会议系统(微信公众号:绿色会议);2016年11月,率领碳阻迹团队发布了中国第一个线上低碳学习平台-碳学堂(http://www.tanxuetang.com);2017年1月,率领碳阻迹团队研发推出中国低碳领域第一个微信小程序-全民碳交易(小程序里搜索“全民碳交易”)。

上周原创“个人碳交易市场或许将超企业碳交易市场?”里有一个投票引起了碳圈微信群的热议,从议论和投票来看,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购买低碳的产品,虽然样本量不是很大,但是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单纯从公利方面要求普通消费者多付出成本是不太现实的。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商道纵横郭沛源郭总写的“剁手节快到了,赶紧收藏这份清单”里提到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绿色消费可行性 = 公利+私利+便利
做好一个低碳产品,不光是需要有低碳的理念,同时在价格上以及便利性上至少不逊色于一般产品,才会有更多的用户愿意购买。

这为我们无论是在低碳行业创业还是就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原则,做出来的产品或服务要兼顾公利、私利以及便利。

写这篇文章,也是看到很多人希望从事低碳行业,有所发展。对于低碳创业,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一、政策大风口

首先,低碳是当下的朝阳行业,shijiuda报告中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尤其重视,明确了中国在低碳气候变化领域的发展方向: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简单搜索了一下,报告中,“气候变化”被提到了3次;“低碳”被提到了4次;“绿色”被提到了15次;“生态”被提到了43次。

其中比较关键的阐述有:

  • “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 “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二、低碳创业机会

低碳是一个新兴行业,其中的商机也逐渐被发掘。结合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可以在以下低碳的细分领域进行探索:

1, 低碳培训:低碳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将影响成千上万的人,而其中大多数人还对低碳的运作逻辑以及商机缺乏足够的认识。为这些人以及更多人提供低碳各个层面的培训是一个打开业务的敲门砖。目前有不少机构参与低碳培训业务,相对而言开展此块业务的门槛较低,但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前培训业务真正的需求不多。

2, 第三方核查:在低碳尤其在碳交易市场,碳排放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是关键中的关键。由于初期碳核查基本都是由地方政府通过招投标指定一些机构开展,费用也基本都是政府出。如果申请到第三方核查资质,这块业务的收入相对比较稳定,所以也是碳市场广大机构纷纷争夺的领地。核查工作是碳市场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这块业务还是要给一些相对权威的机构来承担。上两篇文章提到了核查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追求当前核查模式的优化之外,寻找其它对碳排放数据核证的替代方案也可以提上日程。

3, 低碳咨询:这里包括为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政府等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大多数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以及参与碳市场的企业对低碳相关业务以及其中的操作模式还都不太熟悉,需要广泛的咨询工作。这里的商机比较直接,有相关低碳经验以及资源可以直接开展,而且成本较低。

4, 碳资产开发及管理:在中国,碳资产开发算是比较传统的碳的业务了,从CDM时代到现在,中国开发了无数个CDM或者CCER项目,这块业务模式相对比较成熟了。在中国碳市场,包括试点阶段以及接下来的全国碳市场阶段,碳资产的管理又成了一种新的业务,包括配额与CCER置换业务、配额托管业务以及各种金融创新等,这些都可以给控排企业和碳资产管理机构带来经济上的回报,当然前提是充足的流动性以及政策的稳定性。

5, 低碳技术提供方:低碳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碳减排的技术和服务上,碳市场只是推动低碳的工具和手段,所以最终的商机必然在低碳技术解决方案上。当然最理想的是碳资产管理与低碳技术相结合的解决方案,也看到不少拥有低碳技术的企业开始布局碳资产管理业务。

6, 碳普惠:政府和企业层面的碳市场说了很多,低碳发展接下来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来自于个人碳市场。碳普惠就是这样一个领域,可以将政府、企业和个人联系在一起的模式,让公众为碳减排贡献,使低碳普惠公众。目前不少地区都开始了自己的碳普惠试点,包括广东碳普惠中心、深圳的全民碳路、北京的少开一天车、武汉的碳宝包等等。这些项目基本由政府发起(政府出资),创业公司可与之在以下几方面合作:共同搭建碳普惠平台、在碳核算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以及低碳积分兑换资源方面进行合作。

7, 低碳互联网平台:跟碳普惠不同的是,低碳互联网平台一般不是由政府机构发起,而是由个别企业发起,互联网平台可以承担低碳的资讯、产品以及技术等,比如碳道、易碳家是中国低碳领域两大资讯平台;绿豆芽APP主要聚焦在碳中和;而优碳网里则有很多低碳领域的技术服务。低碳互联网平台的运作模式主要是两种:2VC(即通过互联网平台运作获得天使或风险投资)或O2O(即通过线上平台为线下咨询等服务带来资源)。

8, 低碳软件:政府需要碳排放报送系统来管理其辖区内的碳排放;企业需要碳管理软件进行内部碳资产管理;碳交易所需要碳交易软件平台来支持将来可能高并发的交易需求。

9, 低碳创新:任何还没有出现的模式或许才是真正的商机所在,比如区块链等技术在低碳领域的应用等。

三、创业启动资金

对于创业来说,启动资金显得尤为重要,它决定你能否把idea变成实际产品,能否撑过最艰难的创业期并最后坚持下去。

启动资金除了创始人的积蓄之外,寻找天使投资以及风投则是另外一种手段(但普遍来说,碳圈吸引风投的案例并不是很多)。笔者这里可以分享一些与低碳领域创业或多或少有些联系的外部资金的资源,比如一些环保低碳领域基金会长期支持初期项目(比如阿拉善基金会的创绿家、卫兰基金等);之前有英国大使馆支持的社会投资平台(如今是社会投资联盟)针对社会企业的资助和投资;还有一些大型企业为了推动社会创新,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起的创业创新大赛,比如海航、星展银行等。如果是海归创业,一些地方也会匹配一定的启动资金支持。

笔者上周还看到一位圈内好友在她的原创公众号发布了一些国外的资金支持,这里简单列举几个:

  • ALCOA FOUNDATIONhttp://www.alcoa.comRosa M. García Piñeiro, President

  • ANNENBERG FOUNDATIONhttps://www.annenberg.org/Cinny Kennard, Executive Director

     

  • AYRSHIRE FOUNDATIONhttp://ayrshirefoundation.orgPeter Boyer, Co-Founder

更多的请访问原文:(国外气候基金资源链接)

当然除了启动资金之外,创业还需要很多智力的支持以及过来人的提点,比如道和就长期为环保低碳领域的机构提供能力建设以及智力支持。

笔者当时由于是海归创业获得了所在区域政府的创业资金的支持,也减免了房租。坦白说对我们这类白手起家的创业来说,这笔启动资金还是起到了“雪中送炭”的效果,帮助我们度过了项目的“试错期”。

四、业务开拓

开始一个领域的创业,进行业务开拓是最有挑战性的。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已经在低碳领域有了一些资源和人脉,开展起业务来相对会比较顺畅。

但如果完全从零开始,需要怎样进行业务开拓呢?那就只有靠自己的勤劳和策略了。互联网时代,很多的业务开拓基本都可以通过线上完成,通过微信就可以谈成一个合作。加入一些低碳领域的微信群是比较高效的进入一个行业以及进行业务开拓的手段。

创业第一年,我们也是积极开拓,作为一个行业外的人,首先需要搞明白这个行业里都有哪些重点机构和大咖,与他们交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参加各种会议,第一年换了超过1000张名片,把低碳、环保、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人见了一遍。与这些行业中的前辈建立联系与沟通有助于帮自己捋清思路,少走弯路,并可能碰撞出火花,直接产生业务合作的机会。当然要和大咖前辈建立深度的对话与合作,则自己必须在认知达到同一高度,这就需要自己下苦功夫,去学习,去调研。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调查以及思考后,线上发表一些行业文章(现在是自媒体时代,自己的观点文章可以几乎零成本并很快被相关人和机构收到)。

五、企业家精神

一旦选择了创业,就需要具备企业家精神,就需要All In(全力以赴)。如果抱着创业试试看的态度,觉得机会成本挺高,左顾右盼,为自己留有足够退路的话,成功率则会大大降低。中国的今天是创业最好的时代,尤其近些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旗帜下催生了很多创业的基础设施,包括孵化器、创业园、风险投资等。但同时这也催生了创业浮躁的风气。很多创业者把自己的业务模式完全做成了2VC的模式,只要能吸引到投资,烧完钱后继续吸引下一轮投资,直到断粮或者最终找到盈利模式。我们真正要做的创业,是行业的从业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推动行业的发展,同时实现自己的财务自由。

创业过程会对人的性格产生很大的影响,你可能需要收起锋芒,变得更加圆滑而老到。但笔者认为创业者也不能失去自我,而是在改变和适应中找到一个平衡点。真正成功的企业家,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其血性的。

创业者需要的是担当与承受。创业需要提前有心理准备,前两年可能没有任何收入,看自己能否坚持过去或者能否耐得住诱惑。

创业做到最后都是拼的人品,尤其是在碳圈这样一个小众群体,有一个同行的总结特别好:“千万不要做坏事”。

六、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创业环境有其中国特色,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包括法律以及版权保护等。所以创业团队好的创意被大企业抄袭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进行创意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就需要格外重视。

低碳行业,传统的商业模式还是扎根很深,新一代创业者需要突破传统模式,寻找新的创新驱动力。

这些问题当然不光是在碳圈里,这需要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不断磨合和完善。

七、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

笔者觉得最理想的创业状态是有一个长远的目标,也许自己这辈子都不一定能完全实现,在一直在实现的路上。这样创业和生活才会比较融洽的结合,创业过程才会比较享受,快乐创业是我们所追求的。比如晚上应酬这件事情,对新一代的创业者来说应该离得越远越好,笔者也不记得上次跟客户晚上吃饭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这既是对身体的负责,也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

当然笔者想说的是,创业的形式不一定局限于自己去创办公司,而是做一些有社会价值的,创新的,有创造性的事情。加入一个创业团队或者入股一家创新的公司也是低碳创业很好的办法。

碳阻迹在创业的路上走过了6年,时间不长也不短,也经历过很多成功和失败,在创业的路上希望与各位创业人士共勉,也愿意为年轻创业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碳阻迹这些年积累的数据以及经验教训助力创业者。

创业就像打麻将,需要凑得齐人,最快时间做出产品“上听”,等待“胡”的机会,每盘结束又是新的开始,不输钱的唯一真理就是不要下桌,希望每个创业者都能坚持心中所想。


来源:本站 阅读量:9376 |   收藏
推荐阅读